“近零”排放!煤科院煤气水减量化技术取得突破
时间: 2025-02-25 11:22:50 | 作者: 真空型等离子清洗机
产品介绍
近日,中国煤科下属的煤科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常压固定床气化煤气水减量化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成功通过了72小时的性能考核。这一装置实现了煤气水的“近零”排放,标志着长期困扰常压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煤气水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据悉,常压固定床气化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含有高毒性、强气味且难以生物降解的煤气水。传统的废污水处理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处理不当还可能对大气和水环境导致非常严重污染。目前,全国有近千台这样的气化炉,大多分布在在陶瓷、建材、铝业等多个行业,每年产生300多万吨煤气水,这给地方环境治理和企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煤科院依托其在煤气化技术方面的积累,自主研发了常压固定床煤气水减量化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气化粗煤气的显热和低品位蒸汽余热,在专有核心设备内将煤气水转化并作为气化剂回用,以此来实现了煤气水的“近零”排放。
基于这项技术,煤科院建成了国内首个固定床气化煤气水“近零”排放的工业示范项目,并于2023年11月开始试运行。项目启动以来,煤科院气化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并对装置进行了多项工艺优化改造。该装置自投用以来,已累计处理多台气化炉产生的煤气水,含酚煤气水减量达到90%以上,新鲜水耗降低50%以上,煤气水处理成本降低80%以上,每年为企业节省废污水处理成本近千万元。
此外,煤科院还依托该技术装置研制出了梯级换热器、多界面传质器等专利设备,并形成了煤气水减量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有关技术成果已获得了多项荣誉,并成为常压固定床气化炉绿色生产、低碳减排的典型示范。
未来,中国煤科所属煤科院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落地与产业推广,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记者 林佳欣)
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李国强指出,沉迷手机不仅可能会导致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问题等生理健康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交焦虑、注意力不专注等问题。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过程中通常得到父母及长辈的全方位关照,因此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力量协同攻关。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场以“项目经理人机制”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范式变革正在上海悄然推进。
2月21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构建了野生和栽培辣椒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揭开了辣椒性状演化奥秘。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历经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蛋白,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在基座大模型基础上,仅耗费数十美元就开发出相对成熟的推理模型
16项标准是我国环境基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与《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配套使用。
日前,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完钻,钻探深度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
该规定提出,严明资格条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退出机制,严禁将会员类型与人才“帽子”挂钩、“交钱就能入会”等行为。
钙钛矿材料具备荧光量子产率高、色纯度高、色域广等独特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理想材料。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